新形势下大中小氮肥企业应和谐发展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07-10-26 阅读次数:7892次
近一段时期,有关“碳铵企业的发展问题”在报刊、网站上展开了热烈讨论,有观点认为:碳铵生产企业都是耗能大户,同时也是污染大户。还有观点认为,小碳铵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安全生产无保障,小碳铵企业下决心关闭才是根本出路。但我们认为,从碳铵产品特点及浙江碳铵企业的现状说明:碳铵仍是个好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碳铵符合国情。
一、碳铵产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自1958年化学家侯德榜和大连化学厂化工技术人员提出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新工艺以来,全国各省纷纷发展以煤为原料的小碳铵企业。至 1980年全国共建小碳铵厂1374家,生产合成氨819万吨,生产氮肥折纯553万吨,占全国氮肥产量的55%。2004年全国小碳铵厂生产碳铵折纯氮 672万吨,比1985年还高出30%,占全国氮肥产量的22.3%,碳铵产品在经受进口、国产尿素二十几年的冲击和打压下,产量不减还增,说明碳铵产品仍有市场需求。
1.碳铵是绿色环保肥料,长期施用土壤不会板结。碳铵属铵态氮,NH4+能被作物吸收并直接合成氨基酸等有机物,因此肥效迅速。浙江农民以前种连作晚稻施用碳铵,水稻成熟期可比施尿素提前约一个星期。因为尿素是酰胺态氮肥,施入土壤中除少量被作物直接吸收外,多数是先缓慢水解成氨基甲酸铵,再转化成碳铵才被作物吸收,其中一部分被硝基化,因此会增加流失和污染环境,降低利用率。
2.全国农业化肥试验网得出的结论,按氮、磷、钾综合计算每公斤养分可增产7.75公斤粮食。以此推算,每吨碳铵(实物量)合理施用可增加粮食1.33吨,相当于增加年产粮食1吨的“吨粮田”1.33亩。
3.以合成氨生产氮肥的各种工艺流程,碳铵生产流程最短,能耗最低,以煤为原料的碳铵生产排放的CO2比尿素约低50%。目前,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氨综合能耗,国际先进水平是46~49吉焦/吨氨,折标准煤1572~1674千克/吨氨,2006年国内大型煤头氨厂能耗最低的渭化48.82 吉焦/吨氨,折标准煤1668千克/吨氨,而3家煤头大厂的吨氨平均综合能耗为1844千克标准煤。浙江省小氮肥全行业12家碳铵厂2006年吨氨平均能耗为1606千克标准煤,明显低于大型企业能耗水平。随着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推广的8项节能措施的进一步实施,碳铵产品的综合能耗还能下降。
4.每千克氮养分碳铵售价最低。尿素含氮量为46%,是碳铵的2.6倍,考虑商业因素,浙江省农资公司及农业部门惯常将尿素与碳铵的比价定在3:1,但实际上碳铵售价总是远低于这个比价。碳铵厂贴近消费地,用肥旺季运输方便有利于农民就近购买。
5.具有与碳铵工艺密切相关的下游产品的碳铵企业,现已成为基本化工原料的供应者,能很好地与地方工业融为一体。
二、碳铵生产安全环境。随着城市化发展,有的碳铵企业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不足,客观造成安全隐患。但这些企业通过移地搬迁仍能继续发展。安全生产重在管理,虽然有的老企业达不到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但通过加强对新、老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和日常安全检查、巡查制度,可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目前,浙江的小碳铵厂全部达到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要求,也做到了安全、有序、持久发展。
三、碳铵生产的环保。目前浙江的碳铵企业已全部实施循环水综合利用、硫回收等环保措施。浙江环保要求较高,污水排放的氨氮≤15毫克,企业都能够达标排放,部分企业还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四、新形势下大中小氮肥应该和谐发展。碳铵产品适合国情,农业需求量大,对节能减排贡献大,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碳铵企业处境普遍较困难。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进口尿素的竞争,国内尿素企业的大干快上,导致碳铵产量在全国氮肥中的比重相对下降。
化肥工业合理布局才能协调发展。大中型尿素企业建在原料产地附近,可以远距离运输供应全国;碳铵厂应当在有条件的地区合理布局,规模以合成氨4万~8万吨左右/年为宜,并与当地农业部门合建农化服务中心,指导和服务农村的测土施肥、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使用过程中的流失及对环境的污染。